法律顾问网欢迎您访问!法律顾问网力图打造最专业的律师在线咨询网站.涉外法律顾问\知识产权法律顾问\商务法律顾问 法律顾问、委托电话:13930139603,投稿、加盟、合作电话:13932197810 网站客服: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法律文书 | 在线咨询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关键字:

律师咨询电话13930139603

首 页 | 法治新闻 | 民法顾问 | 刑法顾问 | 普法常识 | 法律援助 | 社团顾问 | 商法顾问 | 律师动态 | 公益讼诉 | 执行顾问 | 经典案例 | 法律法规

国际贸易

知识产权

税收筹划

公司事务

土地房产

建筑工程

合同纠纷

债权债务


劳动争议


医疗纠纷


交通事故


婚姻家庭
商法顾问 国际贸易 | 银行保险 | 证券期货 | 公司法律 | 司法鉴定 | 合同纠纷 | 网络法律 | 经济犯罪 | 知识产权 | 债权债务 | 房地产  
专利权  
上下班途中,发生交通事故工伤认定的注意事项
出处:法律顾问网·涉外www.flguwen.com     时间:2009-05-24 07:56:00

上下班途中,发生交通事故 “上下班途中”的合理界定及工伤认定的注意事项

《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规定: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

 

 虽然对此法律上有明确规定,但大多人对此理解还有疑义,所以有必要进行探讨,弄清楚以下问题:

 

 一、认定工伤的条件及法律依据:

 

 1、首先是发生机动车交通事故。要搞清什么是机动车、非机动车、交通事故?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有明确规定:

 

  第八章 附则

 第一百一十九条 本法中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道路”,是指公路、城市道路和虽在单位管辖范围但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地方,包括广场、公共停车场等用于公众通行的场所。

(二)“车辆”,是指机动车和非机动车。

(三)“机动车”,是指以动力装置驱动或者牵引,上道路行驶的供人员乘用或者用于运送物品以及进行工程专项作业的轮式车辆。

(四)“非机动车”,是指以人力或者畜力驱动,上道路行驶的交通工具,以及虽有动力装置驱动但设计最高时速、空车质量、外形尺寸符合有关国家标准的残疾人机动轮椅车、电动自行车等交通工具。

(五)“交通事故”,是指车辆在道路上因过错或者意外造成的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事件。

将电动车排除在机动车之外!

    所以要特别注意:当员工上下班,如果是步行、骑自行车、电动自行车与自行车、电动自行车、残疾人机动轮椅车相撞受伤的就不能认定为工伤了。现在为了提倡环保、解决汽油紧缺和上下班交通拥挤的问题,越来越多上班族会选择电瓶助动车作为日常的代步工具。所以,电瓶助动车出交通事故的频率近年来也有所增加。

为什么此条条文不适用于自行车相撞的事故呢? 因为自行车属人力车,与自行车相撞受伤多数是双方都负有某些责任,事故比较多,伤情比较轻,不能由企业工伤保险包起来,因此,国家政策不能把上下班途中因骑自行车相撞负伤纳入工伤认定范围。

然而,现今碰到的问题是电瓶助动车是否属于机动车,如果属于机动车,又符合其它三个条件的,应该属于工伤范围;如果不是,则不能属于工伤范围。

由于2004年5月1日实施的新《道路交通安全法》将电动自行车列为非机动车,所以上述案例不能作为工伤处理。这位受伤的劳动者应该以人身损害为由,向造成其身体伤害的骑车人进行民事方面的赔偿请求。

 

 

 2、什么是“上下班途中”及“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

 

关于实施《工伤保险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劳社部函〔2004〕256号)中解释:

 

 二:条例第十四条规定:“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这里的“上下班途中”既包括职工正常工作的上下班途中,也包括职工加班加点的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既可以是职工驾驶或乘坐的机动车发生事故造成的,也可以是职工因其他机动车事故造成的。

什么是《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上下班途中”应如何具体界定?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六)项的规定,职工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应当认定为工伤。对这里的“上下班途中”,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劳动者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必须是在上下班的规定时间、必经路线,否则就不能认定为工伤;另一种意见认为,劳动者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只要实在合理的时间和路线,就可以认定为工伤。笔者认为根据日常生活的实际情况,职工上下班的时间并非固定的、上下班的路径也非一成不变的,只要是在上下班前后的合理时间段,是在为上下班而往返于住处和工作单位的合理路径之中,都应该属于“上下班途中”。

 《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六)项的规定,职工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应当认定为工伤。但却没有对“上下班途中”作出具体的解释。司法实践中,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劳动者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必须是在上下班的规定时间、必经路线,否则就不能认定为工伤;另一种观点认为,劳动者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只要实在合理的时间和路线,就可以认定为工伤。笔者认为处理此类案件,应当从《工伤保险条例》的立法宗旨——保障工伤事故受害者的利益出发,结合劳动者的“上下班的时间”“上下班的路线”“上下班的目的”,对《工伤保险条例》的条款进行全面理解。

其一,从《劳动法》的出台到《工伤保险条例》的颁布,其立法的宗旨和目的都是为了保障劳动者的权利。《劳动法》总则第一条规定: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宪法,制定本法;《工伤保险条例》总则第一条规定:为了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促进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分散用人单位的工伤风险,制定本条例。由此可以看出后一种观点更能符合《劳动法》和《工伤保险条例》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立法本意,也更符合宪法保护人权的指导原则。

其二,对“上下班途中”的理解应当全面准确,不能仅从字面意思进行理解,“上下班途中”原则上是指职工为上下班而往返于住处和工作单位之间的路途之中,但根据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况,职工不一定只有一处住所,因工作性质的不同,其工作场所也不一定只有一处,而既使住处和工作场所仅有一处,职工往返于两地之间也不一定只有一条路径可供选择,因此只要是在职工为上下班而往返于住处和工作单位之间的合理路径之中,即应该认定为“上下班途中”。由此,对于“上下班途中”的理解不能过于机械,不能理解为最近的路线,不能理解为职工平常较多选择的路径,更不能以用人单位提供的路径作为职工的上下班路径。

(一)对“上下班途中”的理解要考虑上下班的时间因素。对于“上下班途中”的时间要求,应该是在一个合理的时间范围内,根据职工上下班路程的远近,使用交通工具的不同,考虑交通状况等因素,在合理的一段时间范围内均可以认为是上下班时间。在理解时间要素时,需要把握上下班时间和行程时间两个方面的要求,上下班时间是指正常工作或加班加点的开始(结束)时间,行程时间是指职工选择的行程路线和交通工具从单位到住处所需要的合理时间。如本案中,于某某上班的时间虽然是7:30,但由于其受伤被发现的时间是8:20,综合于某某上下班路程及受伤的情况,可以认定于某某的受伤时间是在一个合理的时间范围内。

(二)对“上下班途中”的理解要考虑上下班路线因素。这里所说的路线应该是上下班的合理路线,而不应该是必经路线,合理路线可以是地面路线,地下路线(地铁、过江隧道等),高空路线(高架桥等)。各种路线只要可以联系到迅捷,或者费用低、或者安全性好等理由,就可以认为是合理路线;住所地或者上班场所可以有两处以上,有两个不同的方向,无论选择哪处或者哪个方向,只要是以上下班为目的,在合理的时间,可以认为是合理路线;职工与他人共搭车上下班而选择的绕道路线、因修路等原因交通改道的路线以及回父母或者子女家的路线,也可以认为是合理路线。

(三)对“上下班途中”的理解要考虑目的因素,即职工是以上下班为目的。职工在上下班途中从事了其他活动,该活动是职工日常生活必需的、合理的要求,且在合理时间内未改变以“上下班”为目的的合理路线,应当认定为“上下班途中”,相反,如果职工改变了这个目的,即使在合理的时间、合理的路线,也不宜认定“上下班途中”。

司法实践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伤认定案件的类型也层出不穷, 现有的《工伤保险条例》已满足不了形形色色工伤案件类型,在理解的现有的相关法律条文时,我们要从保护弱者的人性化要求出发,从构筑和谐社会的目标出发,切实保障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这样也更有利于整个社会劳动保障体系的健全。

3、不符合不得认定工伤条件:

不得认定为工伤的条件在《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六条有明确规定:

第十六条 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

  (一)因犯罪或者违反治安管理伤亡的;

  (二)醉酒导致伤亡的;

  (三)自残或者自杀的。

     从上面规定可以看出:

(1)因犯罪而伤亡的。如自驾车有犯罪行为致本人受伤,不能认定为工伤。但必须有法院的有罪判决。

(2)有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必须有公安机关的处罚决定书)。在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关于违反交通法规方面的处罚规定为:

第六十四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

(一)偷开他人机动车的;

(二)未取得驾驶证驾驶或者偷开他人航空器、机动船舶的。

所以,只要不是偷开他人机动车或无证驾驶的,就不属于违反治安管理的情形,一般应认定为工伤。即使员工有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行为,也不影响工伤的认定。对于单位以员工“闯红灯、走反道、走机动车道、骑车带人、超速、过交叉路口没有下车推行”等违反交安法不予认定为工伤的说法是没有法律依据的。

二、员工受伤以后应先向加害人索赔。

(1)发生交通事故以后,首先应报警。

事故发生以后,如果是没有人员伤亡的,双方可以当场协商解决。如果有人员受伤则应先报警,然后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有关规定处理。

(2)受伤人员经治疗后康复,应尽快处理有关费用纠纷。

交警部门的责任认定书是双方承担责任的重要依据,如果对认定结果不服的,可以通过诉讼推翻责任认定书的结论。这里的诉讼只能是民事诉讼,即双方在规定的时间不能和解,也不能在交警部门的主持下调解成功,然后诉至法院的,可以在法庭质证中提出证据否定。而不是当事人对交警部门的责任认定不服起诉交警部门的行政诉讼。

(3)赔偿的内容: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包括以下内容:

第十七条 受害人遭受人身损害,因就医治疗支出的各项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必要的营养费,赔偿义务人应当予以赔偿。

受害人因伤致残的,其因增加生活上需要所支出的必要费用以及因丧失劳动能力导致的收入损失,包括残疾赔偿金、残疾辅助器具费、被扶养人生活费,以及因康复护理、继续治疗实际发生的必要的康复费、护理费、后续治疗费,赔偿义务人也应当予以赔偿。

受害人死亡的,赔偿义务人除应当根据抢救治疗情况赔偿本条第一款规定的相关费用外,还应当赔偿丧葬费、被扶养人生活费、死亡补偿费以及受害人亲属办理丧葬事宜支出的交通费、住宿费和误工损失等其他合理费用。

三、申请工伤认定

(1)员工从加害人处获得损害赔偿后,可以要求单位申请工伤认定,具体办法及法律规定如下:

《工伤认定办法》

第三条 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遇有特殊情况,经报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同意,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长。

按照前款规定应当向省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根据属地原则应向用


《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规定: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

 

 虽然对此法律上有明确规定,但大多人对此理解还有疑义,所以有必要进行探讨,弄清楚以下问题:

 

 一、认定工伤的条件及法律依据:

 

 1、首先是发生机动车交通事故。要搞清什么是机动车、非机动车、交通事故?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有明确规定:

 

  第八章 附则

 第一百一十九条 本法中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道路”,是指公路、城市道路和虽在单位管辖范围但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地方,包括广场、公共停车场等用于公众通行的场所。

(二)“车辆”,是指机动车和非机动车。

(三)“机动车”,是指以动力装置驱动或者牵引,上道路行驶的供人员乘用或者用于运送物品以及进行工程专项作业的轮式车辆。

(四)“非机动车”,是指以人力或者畜力驱动,上道路行驶的交通工具,以及虽有动力装置驱动但设计最高时速、空车质量、外形尺寸符合有关国家标准的残疾人机动轮椅车、电动自行车等交通工具。

(五)“交通事故”,是指车辆在道路上因过错或者意外造成的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事件。

将电动车排除在机动车之外!

    所以要特别注意:当员工上下班,如果是步行、骑自行车、电动自行车与自行车、电动自行车、残疾人机动轮椅车相撞受伤的就不能认定为工伤了。现在为了提倡环保、解决汽油紧缺和上下班交通拥挤的问题,越来越多上班族会选择电瓶助动车作为日常的代步工具。所以,电瓶助动车出交通事故的频率近年来也有所增加。

为什么此条条文不适用于自行车相撞的事故呢? 因为自行车属人力车,与自行车相撞受伤多数是双方都负有某些责任,事故比较多,伤情比较轻,不能由企业工伤保险包起来,因此,国家政策不能把上下班途中因骑自行车相撞负伤纳入工伤认定范围。

然而,现今碰到的问题是电瓶助动车是否属于机动车,如果属于机动车,又符合其它三个条件的,应该属于工伤范围;如果不是,则不能属于工伤范围。

由于2004年5月1日实施的新《道路交通安全法》将电动自行车列为非机动车,所以上述案例不能作为工伤处理。这位受伤的劳动者应该以人身损害为由,向造成其身体伤害的骑车人进行民事方面的赔偿请求。

 

 

 2、什么是“上下班途中”及“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

 

关于实施《工伤保险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劳社部函〔2004〕256号)中解释:

 

 二:条例第十四条规定:“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这里的“上下班途中”既包括职工正常工作的上下班途中,也包括职工加班加点的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既可以是职工驾驶或乘坐的机动车发生事故造成的,也可以是职工因其他机动车事故造成的。

什么是《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上下班途中”应如何具体界定?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六)项的规定,职工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应当认定为工伤。对这里的“上下班途中”,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劳动者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必须是在上下班的规定时间、必经路线,否则就不能认定为工伤;另一种意见认为,劳动者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只要实在合理的时间和路线,就可以认定为工伤。笔者认为根据日常生活的实际情况,职工上下班的时间并非固定的、上下班的路径也非一成不变的,只要是在上下班前后的合理时间段,是在为上下班而往返于住处和工作单位的合理路径之中,都应该属于“上下班途中”。

 《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六)项的规定,职工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应当认定为工伤。但却没有对“上下班途中”作出具体的解释。司法实践中,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劳动者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必须是在上下班的规定时间、必经路线,否则就不能认定为工伤;另一种观点认为,劳动者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只要实在合理的时间和路线,就可以认定为工伤。笔者认为处理此类案件,应当从《工伤保险条例》的立法宗旨——保障工伤事故受害者的利益出发,结合劳动者的“上下班的时间”“上下班的路线”“上下班的目的”,对《工伤保险条例》的条款进行全面理解。

其一,从《劳动法》的出台到《工伤保险条例》的颁布,其立法的宗旨和目的都是为了保障劳动者的权利。《劳动法》总则第一条规定: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宪法,制定本法;《工伤保险条例》总则第一条规定:为了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促进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分散用人单位的工伤风险,制定本条例。由此可以看出后一种观点更能符合《劳动法》和《工伤保险条例》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立法本意,也更符合宪法保护人权的指导原则。

其二,对“上下班途中”的理解应当全面准确,不能仅从字面意思进行理解,“上下班途中”原则上是指职工为上下班而往返于住处和工作单位之间的路途之中,但根据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况,职工不一定只有一处住所,因工作性质的不同,其工作场所也不一定只有一处,而既使住处和工作场所仅有一处,职工往返于两地之间也不一定只有一条路径可供选择,因此只要是在职工为上下班而往返于住处和工作单位之间的合理路径之中,即应该认定为“上下班途中”。由此,对于“上下班途中”的理解不能过于机械,不能理解为最近的路线,不能理解为职工平常较多选择的路径,更不能以用人单位提供的路径作为职工的上下班路径。

(一)对“上下班途中”的理解要考虑上下班的时间因素。对于“上下班途中”的时间要求,应该是在一个合理的时间范围内,根据职工上下班路程的远近,使用交通工具的不同,考虑交通状况等因素,在合理的一段时间范围内均可以认为是上下班时间。在理解时间要素时,需要把握上下班时间和行程时间两个方面的要求,上下班时间是指正常工作或加班加点的开始(结束)时间,行程时间是指职工选择的行程路线和交通工具从单位到住处所需要的合理时间。如本案中,于某某上班的时间虽然是7:30,但由于其受伤被发现的时间是8:20,综合于某某上下班路程及受伤的情况,可以认定于某某的受伤时间是在一个合理的时间范围内。

(二)对“上下班途中”的理解要考虑上下班路线因素。这里所说的路线应该是上下班的合理路线,而不应该是必经路线,合理路线可以是地面路线,地下路线(地铁、过江隧道等),高空路线(高架桥等)。各种路线只要可以联系到迅捷,或者费用低、或者安全性好等理由,就可以认为是合理路线;住所地或者上班场所可以有两处以上,有两个不同的方向,无论选择哪处或者哪个方向,只要是以上下班为目的,在合理的时间,可以认为是合理路线;职工与他人共搭车上下班而选择的绕道路线、因修路等原因交通改道的路线以及回父母或者子女家的路线,也可以认为是合理路线。

(三)对“上下班途中”的理解要考虑目的因素,即职工是以上下班为目的。职工在上下班途中从事了其他活动,该活动是职工日常生活必需的、合理的要求,且在合理时间内未改变以“上下班”为目的的合理路线,应当认定为“上下班途中”,相反,如果职工改变了这个目的,即使在合理的时间、合理的路线,也不宜认定“上下班途中”。

司法实践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伤认定案件的类型也层出不穷, 现有的《工伤保险条例》已满足不了形形色色工伤案件类型,在理解的现有的相关法律条文时,我们要从保护弱者的人性化要求出发,从构筑和谐社会的目标出发,切实保障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这样也更有利于整个社会劳动保障体系的健全。

3、不符合不得认定工伤条件:

不得认定为工伤的条件在《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六条有明确规定:

第十六条 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

  (一)因犯罪或者违反治安管理伤亡的;

  (二)醉酒导致伤亡的;

  (三)自残或者自杀的。

     从上面规定可以看出:

(1)因犯罪而伤亡的。如自驾车有犯罪行为致本人受伤,不能认定为工伤。但必须有法院的有罪判决。

(2)有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必须有公安机关的处罚决定书)。在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关于违反交通法规方面的处罚规定为:

第六十四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

(一)偷开他人机动车的;

(二)未取得驾驶证驾驶或者偷开他人航空器、机动船舶的。

所以,只要不是偷开他人机动车或无证驾驶的,就不属于违反治安管理的情形,一般应认定为工伤。即使员工有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行为,也不影响工伤的认定。对于单位以员工“闯红灯、走反道、走机动车道、骑车带人、超速、过交叉路口没有下车推行”等违反交安法不予认定为工伤的说法是没有法律依据的。

二、员工受伤以后应先向加害人索赔。

(1)发生交通事故以后,首先应报警。

事故发生以后,如果是没有人员伤亡的,双方可以当场协商解决。如果有人员受伤则应先报警,然后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有关规定处理。

(2)受伤人员经治疗后康复,应尽快处理有关费用纠纷。

交警部门的责任认定书是双方承担责任的重要依据,如果对认定结果不服的,可以通过诉讼推翻责任认定书的结论。这里的诉讼只能是民事诉讼,即双方在规定的时间不能和解,也不能在交警部门的主持下调解成功,然后诉至法院的,可以在法庭质证中提出证据否定。而不是当事人对交警部门的责任认定不服起诉交警部门的行政诉讼。

(3)赔偿的内容: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包括以下内容:

第十七条 受害人遭受人身损害,因就医治疗支出的各项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必要的营养费,赔偿义务人应当予以赔偿。

受害人因伤致残的,其因增加生活上需要所支出的必要费用以及因丧失劳动能力导致的收入损失,包括残疾赔偿金、残疾辅助器具费、被扶养人生活费,以及因康复护理、继续治疗实际发生的必要的康复费、护理费、后续治疗费,赔偿义务人也应当予以赔偿。

受害人死亡的,赔偿义务人除应当根据抢救治疗情况赔偿本条第一款规定的相关费用外,还应当赔偿丧葬费、被扶养人生活费、死亡补偿费以及受害人亲属办理丧葬事宜支出的交通费、住宿费和误工损失等其他合理费用。

三、申请工伤认定

(1)员工从加害人处获得损害赔偿后,可以要求单位申请工伤认定,具体办法及法律规定如下:

《工伤认定办法》

第三条 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遇有特殊情况,经报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同意,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长。

按照前款规定应当向省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根据属地原则应向用人单位所在地设区的市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

第四条 用人单位未在规定的期限内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受伤害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按本办法第三条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需要提醒的是:

①如果对工伤认定的结果不服,当事人应首先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再依法提起行政诉讼。(行政复议是必经前置程序)

②如果对不予受理工伤认定不服的,可以申请行政复议,也可直接提起行政诉讼。

(2)如果单位在规定时间内没有为员工申请工伤认定,由员工自己申请的,则给员工造成的损失由单位承担。(包括员工请假办理工伤认定被单位扣发的工资、需要的必要交通费用等)

(3)如果员工受伤造成残废的,还需要申请伤残等级认定。

(4)被认定为工伤的,员工可以享受工伤待遇。(用人单位没有给员工办理社会保险的,一切待遇由用人单位承担。)

四、员工能否既得到加害人的赔偿,又可以享受工伤待遇呢?

这个问题以前一直存有争论,但现在大多认为是可以的。侵权赔偿是适用侵权法处理,即民法中有明确的规定。而工伤保险是一种为了保护劳动者由国家强制规定的一种待遇。所以二者是不同的法律关系,适用不同的法律处理。对于这个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黄松有有明确的解释:

我们认为,用人单位通过缴纳保险费的方式承担责任,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都有利。因此,发生工伤事故,属于用人单位责任的,工伤职工应当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不能再通过民事诉讼获得双重赔偿。但如果劳动者遭受工伤,是由于第三人的侵权行为造成,第三人不能免除民事赔偿责任。例如职工因工出差遭遇交通事故,工伤职工虽依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但对交通肇事负有责任的第三人仍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综上所述,员工在上下班途中因交通事故受伤,是涉及到多个法律问题的事情,员工要想完整地保护自己的权利,还需要得到专业人员的指导或帮助,其中的处理技巧也不是懂一些法律就能应付的。

 


 


(声明:本站所使用图片及文章如无注明本站原创均为网上转载而来,本站刊载内容以共享和研究为目的,如对刊载内容有异议,请联系本站站长。本站文章标有原创文章字样或者署名本站律师姓名者,转载时请务必注明出处和作者,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上一篇:建筑工程合同风险之发包人故意拖延不结算的风险
下一篇:上下班途中,发生交通事故工伤认定的注意事项
在线咨询

姓 名 * 电 话
类 别 邮 箱
内 容 *

联系我们
电话:13930139603 13651281807
QQ号:373036737
邮箱:373036737@qq.com
 
点击排行      
· 视频惊曝“摸奶门”职高女生在教室...
· Fields of Intell...
· 医疗纠纷发生后,向哪个法院起诉?...
· 公有领域素材再创造是否受著作权保...
· 保外就医的条件和程序
· 外观设计专利产品制造与销售行为辨...
· 法律顾问网专利律师简介
· 石家庄刑事律师:公安机关办理刑事...
· 大同浑源县城建局长大肆贪污腐败 ...
· iphone手机外观设计纠纷案开...
· 用伟人头像宣传,有没有侵犯肖像权...
· 律师在线答疑:聚众斗殴致参加人重...
· 河北律师事务所:知识产权诉讼详解
· 重庆因车祸引发群体事件 4辆警车...
· [工伤赔偿]没有领取工商营业执照...
· 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标准
· 非新产品方法专利侵权诉讼原告举证...
· 河北石家庄商标律师:“卡地亚”通...
· 专利申请权转让合同 Contra...
· 交通事故伤残鉴定与损害赔偿方略
· 给情人打欠条,分手后遭索债——2...
· 石家庄知识产权律师咨询:对百度进...
律师团队     更多>>
法律顾问网.涉外

法律顾问网.涉外
13930139603
赵丽娜律师

赵丽娜律师
13930139603
赵光律师15605513311--法律顾问网.涉外特邀环资能法律专家、碳交易师

赵光律师15605513311--法律顾问网.涉外特邀环资能法律专家、碳交易师
法律专家:杨学臣18686843658

法律专家:杨学臣18686843658
湖南长沙单晓岚律师

湖南长沙单晓岚律师
13975888466
医学专家颉彦华博士

医学专家颉彦华博士
精英律师团队






法律网站 政府网站 合作网站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收费标准
Copyright 2010-2011 www.flguwen.com 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网 -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网站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电话:13930139603 13651281807 QQ:373036737 邮箱:373036737@qq.com
冀ICP备08100415号-2
点击这里和QQ聊天 法律咨询
点击这里和QQ聊天 网站客服
留言咨询
联系我们
律师热线:
13930139603
13651281807
律师助理:
13932197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