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国际贸易 |
|
|
信贷扩张谨防带来四大隐患 |
作者:河北被石家庄公司律师编辑
出处:法律顾问网·涉外www.flguwen.com
时间:2010-03-01 12:02:00 |
信贷扩张谨防带来四大隐患 文/张丽闽
今年以来,我国在宽松货币政策的推动下,信贷规模迅速扩张,前四个月,已经超额完成了全年5万亿元的计划规模。 温家宝总理最近指出,应对金融危机,远远不止4万亿元投资计划。这意味着银行相应的配套资金,还会继续扩大,有人大胆预测,今年信贷规模有可能高达9万亿元。 应当肯定,信贷迅猛扩张,为应对金融危机和保8增长是必须的,有着重要的现时意义。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信贷扩张带来的不仅是利多,也潜在着一定的风险和隐患,这种隐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催生通货膨胀 去年此时,我国还处在通货膨胀的8%高压时期,然而,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如今又出现紧缩苗头,随着美国等开动印钞机和我国信贷迅速扩张政策的实施,紧缩会不会出现反转很难预料。一般说来,我国CPI走势一般滞后于M1增速6个月,今年1月份M1增速开始加快,那么,年中物价形势可能将发生扭转。但我国经济目前处于产能过剩状态,在这种背景下,货币供应变动虽然能引起物价水平的波动,但整体来看,经济会处于通货紧缩压力下。 一些专家认为,尽管当前通缩压力仍然存在,但大宗商品价格的不确定性,以及大肆回暖的流动性,或多或少带来了通胀预期。对我国,重要的或许不是未来是否会发生通胀,而是通缩压力的缓解,是否意味着通胀很快到来。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我国,近期过快释放的流动性,可能在适当时候转化为通胀猛虎,一旦经济形势缓解,带来的将是下一轮恶性通货膨胀。对此,我们需要保持一定的警惕,信贷增量,一定要与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不可盲目追高,若被保增长冲昏了头脑,这样只能是矫枉过正,进入不良经济循环发展的怪圈。 增加不良贷款 有些业内人士指出,从今年第一季度的银行报告看,不良资产还呈下降趋势,这与大量的增量放贷稀释有关,如果剔除这一因素,一些银行的不良贷款会不降而升。再说,有些银行的不良贷款存有一定的潜伏期,“常绿”贷款的规模正在增长。这就是说,银行业正把更多到期无力偿还的贷款作延期偿还处理,而不是将它们归为不良贷款。在我国,这类贷款常被转列为“关注类贷款”。这一现象正变得更加突出,2008年下半年,中国银行“关注类贷款”的规模增长了9.4%。中国银监会最近要求,各银行须将贷款损失准备金从不良贷款额的110%提高到130%。但如果像惠誉国际评级建议的那样,将“关注类贷款”全部列为不良贷款,各银行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金将大量增加,从而对银行的资金水平造成实质性损害。 目前,在金融危机还在加深的形势下,疯狂的巨额放贷,一方面银行资金以企业存货形式存在,大量产能过剩,商品积压;另一方面需求相对萎缩,加之出口形势悲观,经济难以快速复苏,未来不排除在一些企业深陷泥潭而无力自拨的情况下,将给银行造成巨额呆账,按照目前存贷利差,理论上出现3%的坏账,银行存贷业务必将亏损,对于以存贷息差为主要利润来源的中国银行,这意味着面临亏损。因此,未来的巨额呆账将为金融体系埋下“定时炸弹”,一旦金融出现风险,整个经济难以独善其身。 大搞重复项目 在宽松货币政策下,从今年1-3月份投资形势看,固定资产投资速度达到28.6%。4月的这一数值或高达30%。随着中央财政刺激政策的项目陆续开工,从4月份开始,地方项目也开始陆续上马,因此固定资产投资一定会保持上升态势。从本质上看,扩大投资、上项目都是拉动内需要、保持经济增长、增进就业的重要手段,问题是上什么样的项目,在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看来,不管上什么项目,只要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有利于企业扩张,就能干。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一些产能过剩、技术落后、重复项目就不可避免的进入规划其中,这些项目既是搞成了,经过几年的拼命挣扎,不是自己倒台,就是挤垮了同类的其它企业,其实这样受害的是整体经济的发展和我国资源的严重浪费,损害了国家的根本利益。 助长股市泡沫 今年,我国股市在全球率先复苏,迄今为止已上涨了40%以上,大大强于经济好转的速度。为什么我国股市恢复的这样快、这样好,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不差钱”和相关经济政策的推动。 摩根大通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中国上市公司的净利润较上年同期下降了26%,那么,我国股市的钱来自那里,据了解,沪深两市中参与股票投资的上市公司并不是少数,2008年度参与了股票投资的企业多少都产生了一些账面损失。 在一些专家看来,我国一些二、三线的股票已经出现泡沫,出现了一批市盈率高达几百倍、甚至几千倍的股票,这都是一些投机资金大肆炒作的结果。 总之,信贷扩张会产生多方面的负作用,如何扬长避短,需要我们用智慧科学面对,只要正确把握政策导向和适时调节资金市场需求,就能有效预防有于信贷扩张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引发的各种隐患。
(声明:本站所使用图片及文章如无注明本站原创均为网上转载而来,本站刊载内容以共享和研究为目的,如对刊载内容有异议,请联系本站站长。本站文章标有原创文章字样或者署名本站律师姓名者,转载时请务必注明出处和作者,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
上一篇:继承的四种方式
下一篇:温总网友在线交流:我有信心在本届政府解决好房地产问题
|
 |
在线咨询 |
|
联系我们 |
电话:13930139603 13651281807
QQ号:373036737
邮箱:373036737@qq.com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