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重要的两极,欧盟和日本的自贸区一旦成型,无疑会对全球贸易和经济格局带来深远的影响;欧盟和日本作为中国两大重要出口市场和海外投资来源地,自贸区所产生的贸易转移效应会对我国的出口造成一定的冲击。对中国而言,欧盟日本自由贸易区的谈判,亦可对中国提供重要的借鉴价值。
欧日双方各取所需
欧盟和日本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建立自由贸易区,对于双方都有必要性。
2011年的数据显示,日本为欧盟的第六大进口国,6744亿欧元的进口额占欧盟进口总额的4%。同时,日本也是欧盟第六大出口国,4897亿欧元的出口额占欧盟出口总额的3.2%。相比之下,欧盟在日本的全球贸易格局中占据了更为重要的地位,其为日本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在2010年占到了日本贸易总额的11.1%。欧盟、日本双方广泛和深入的贸易往来,为自由贸易区谈判提供了坚实的现实基础。
此外,欧洲希望迅速摆脱欧债危机对欧元区经济的拖累,将其经济战略面向危机中保持稳定增长的亚洲市场,日本则成为这一战略中的重要一环。日本谋求新时期下的一体化策略,期望加强国内经济重建、扩大出口市场份额。双方进行自由贸易区谈判符合当前内外环境和背景,符合双方实际需求,自贸区有利于双方各取所需,因此,自贸区谈判具有较强的动力。
谈判的焦点和潜在难点
尽管欧盟委员会和日本政府已经针对启动双边自由贸易区谈判达成共识,但谈判的真正启动尚需欧盟各成员国的批准。从具体议题来看,尚存在着双方争论的焦点议题,或对欧日自贸区谈判进程的推动形成阻碍。从根本上说,争议焦点来源于双方的贸易结构差异。
从欧盟角度看,欧日双边贸易中,欧盟最大的贸易逆差来源于机械和交通工具行业。欧盟和日本作为世界上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双方在汽车行业的竞争性显而易见,如何对各自支柱产业进行必要的保护,无疑会成为双方在自由贸易区谈判进程中需要重点磋商的议题。
从日本角度看,农产品是其自欧盟进口的第二大贸易顺差的来源。日本向来以对国内农产品的保护而闻名,例如,因产品在日本国内外的价格差距较大,日本重点保护大米、小麦及其制品、乳制品、淀粉、砂糖等农产品,均采取高关税限制这些产品的进口,如大米关税税率为778%、小麦为252%、牛奶及乳制品为360%、砂糖为328%等。
因此,从这两个角度来看,双方如何协调好同质性产业的竞争,以及日本在农业方面会作出何等让步,恐将成为影响欧盟日本自由贸易区谈判的关键因素。
中欧自贸区:中国的思考与选择
笔者认为,中国也应当在适当的时机,选择与欧盟开展自由贸易区谈判。从双边经贸关系紧密程度、我国自贸区开展战略以及当前世界各国双边一体化合作的进程来看,选择与欧盟开展自由贸易区谈判的政策选择和安排是合理的,其在实施上具备一定程度的可行性。
首先,从双边经贸关系重要性上来看,欧盟与中国的贸易关系更加紧密。欧盟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也是继美国之后,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2012年与中国的贸易额占欧盟贸易总额的13.3%。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为欧盟第一大进口来源国,欧盟自中国的进口总额较2010年增长3%,占欧盟27国进口市场份额的17.3%;中国为欧盟第二大出口市场,欧盟对中国的出口总额较2010年增长20%,对中国的出口额占欧盟总出口份额的8.9%。从贸易规模和数量上看,中国的产品和中国市场对欧盟至关重要。特别是在欧债危机爆发以来,重视与中国的贸易关系更加成为欧盟各方的共识。
其次,从政策选择和战略上看,中国具有同欧盟开展自贸区谈判的动机。当前,贸易自由化多边体制世界贸易组织(WTO)多哈回合的谈判受阻,使得WTO各成员纷纷转向在双边或区域框架下谋求贸易和经贸合作的可能性。在东亚区域内,新一轮自贸区谈判已经轰轰烈烈地开展。2011年7月,韩国与欧盟的自贸区协定生效,韩美自贸区协定也已于2012年3月正式生效。日本于2011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中宣布加入TPP(泛太平洋伙伴关系战略)谈判,此外,欧日自贸协定谈判也已启动。为了避免被边缘化,也为了减少欧美传统市场的贸易转移,加强对中欧自由贸易协定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从策略上看,中国对自贸区的选择应该更加具有前瞻性,避免“应对式”,占据制高点。中欧自贸区的实现并不是最终的目标,美国和日本或许也能成为中国发展自贸区的政策选择,在考虑了中国实际承受能力和利益诉求的前提下,任何有助于实现大市场效应和提振贸易的举措都不应当受到排斥。
再次,从运作机制和发展途径上来看,中欧已建立双边对话机制和平台,特别是中欧峰会,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中欧双边经贸合作由易到难,逐步推动发展,最终实现全面升级,是具有现实可行性的。双边在不同领域和部门的合作计划体现了双方关心议题的逐步扩展,更多领域伙伴关系和合作协议的签署也奠定了双方更深层次合作的可能性。早在2009年第11次中欧峰会后,双边就签署了中欧科技伙伴关系计划、中小企业合作共识文件、清洁能源中心联合声明等协议;2012年2月的第14次中欧峰会上,双方也表示将尽快开展双边投资协定的谈判。当前,中国更应把握由危机创造的契机。在第14次中欧峰会后,中国市场经济问题首次出现在正式文件中。“危机创造新秩序和新世界”,伴随中欧经贸合作的升级和深化,中国可以借欧债危机形成突破口,在谈判中增加筹码,加强主动性。
当然,中欧自贸区的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在现阶段还存在着不少的困难。与韩欧、日欧不同,中欧属于发达经济体与发展中国家的双边框架,属于南北协定,注定了双方在议题和诉求上的差异。欧盟更多地关注知识产权、倾销与补贴、市场开放和投资限制等条款,而中国更关心绿色壁垒、碳关税等新型非关税壁垒的递减,贸易摩擦和反倾销、高科技产品出口限制等问题。对于更高标准的贸易自由化标准和要求,需要考虑中国产品和产业的承受能力,短期内不能拔苗助长。
对于中国而言,中欧自贸区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至于何时启动谈判,何谓恰当的时机才是需要我们进一步关注的问题。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