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钱穆是钱伟长的四叔,学历为中学肄业,却做过名校名教授,且是遐迩闻名、著作等身的大学者。囿于成长经历,他在青少年时代没有系统地学过外语。后来由于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的需要,采用了独特的自学方法——名著阅读法,学会了英语。
1939年,44岁的钱穆接受顾颉刚之聘,同意到齐鲁大学上任,并获准先休假一年,回乡侍奉老母。他携眷迁居苏州耦园,易名梁隐,过起半隐居的读书治学生活,每天自学英语半日。他先找来注释版的《格列佛游记》(即《大人国与小人国》),化了一周时间读完;接着读一本英汉对照的英文小说,读了一半,不大耐烦,转而找到一本符合自己专业兴趣的、广为流行的英文原著《世界史》,细细读来。他说:“始苦其难,每一行必遇生字,逐一须翻字典,苦不堪言。如是者有日,乃竟不翻字典即可知其大义。即忽略生字不问,遇历史上特有名字,初不解其义,但续续屡见,亦复心知其意,乃大喜悦。不识之字渐成熟识,口虽不能言,心中已领略,所谓心知其意者,余在此始悟。……余读此西洋通史原文仅到三分之一,竟感大愉快。竟在一年内,此书通读无遗。此乃余中年以后读书一新境界。使余如获少年时代,亦当年一大快事也。”
通过这段生动描述,我们可见钱穆中年学英语下了何等苦力!又获得多大快感!而其方法,是无师自通地“啃”自己喜欢的英文原著,做到泛读与精读相结合,循序渐进,渐入佳境。通过掌握英语,他打开自己治学的新境界,对此后游学美国,亦大有裨益。
钱穆老先生的英语学习法适用于不谙英语的中年学者,对青年人来说,学英语时早早接触原著,也是一个要领,前两天介绍季羡林老先生外语学习观时已经谈到,不再赘述。
本文参考书:
1. 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2. 陈勇,钱穆传,人民出版社,2001
·链接·钱穆生平
钱穆(1895-1990),字宾四,江苏无锡人,著名历史学家。1912年始为乡村小学教师,后历中学而大学,先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等数校任教。1949年只身赴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67年起定居台湾,1990年卒于台北。
钱穆学识广博,著作等身。按现代学科门类划分,他的治学范围广及史学与史学史、哲学及思想史、文化学及文化史、政治学与制度史、文学、教育学、历史地理学等,在人文科学中堪称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所以,有人把他称为“我国最后一位国学大师”。